快捷导航
重要通知 青春动态 院系新闻 上级精神 返回首页
  首页 > 志愿活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由来、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 2011年12月07日 00:00】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中央实施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自1993年12月实施以来,已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全国成百、上千万的青年,包括一些其他年龄层的人群都热情地投身于这一行动。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行动从实施至今,为改善社会风气、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起步较晚,经验尚在积累,在体制建设、运行方式以及经费补给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因此,深入研究志愿者活动的起源与现状,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路子,无疑对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志愿者的历史由来,何为“青年志愿者”呢?要弄清这一概念,先要弄清什么是“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即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道主义)。而“青年志愿者”就是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以招募方式自愿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青年。青年志愿者在国际已有先例,国内亦有典型。 
    一、国际社会青年志愿者行动起源在国际社会,志愿者源于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援助,和平时期在建立良好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帮助弱者、保护环境、维护和平中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人们道德水准的一种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19世纪80年代成立的国际红十字会就可以看作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最初表现形式,只不过国际红十字会在人员构成、服务范围等诸多方面还与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20世纪前半期,许多国家虽然已有了形式多样的青年义务服务,但在组织形式上还是比较松散的,处于一种“自发”的、“无组织”的活动阶段。如墨西哥在拉萨罗•卡德纳斯总统执政的1936年就出现了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然而当时的服务范围只是集中在为农村提供医疗服务,而且也没有任何组织作为依托。20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美、英、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兴起了“义工”活动,并且日益向组织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如1961年美国成立的为亚、非、拉和东欧许多发展中国家服务的和平队;1965年成立的旨在“向贫困开战”的美国志愿服务队;加拿大则于1971年成立了可以使参加者在农业、社会工作、教育、媒介等领域从事志愿活动的“加拿大世界青年”……。诸如此类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在许多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出来,人数不断上升,规模不断增大,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据美国盖洛普民意研究所在80年代中期举办的民意测验显示:年纪在14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占半数的做过义工。在当时,美国义工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就已达三个半小时左右,发展到今天,美国的义工大军已经有3万多人,全美范围内已成立至少80个大型的义工团体。  
    二、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起源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学雷锋活动,“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泽东主席当年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学雷锋就是学习他那种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共产主义情操,发扬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钉子精神,从而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近年来在学雷锋活动的基础上将学雷锋活动从“自上而下”、有组织的活动向自觉的、但有组织的活动转变而做的有益探索,是对学雷锋活动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较之于学雷锋活动又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一)青年志愿者行动本身是有组织的,并且采取招募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经常化和长期性。(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领域更为广泛,它着眼于社区服务、扶贫开发、抢险救灾、支持大型社会活动等多方面。(三)它更强调自主、自觉、自愿,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使青年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克服了学雷锋活动的某些行政色彩,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充分调动了青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总结各地所开展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的基础上,1993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青年志愿者”这个响亮的名字应运而生,并且作为共青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郑重地写进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摸索,1994125,“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胡锦涛向大会致信祝贺,荣毅仁亲自到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从此,我国的青年志愿者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走上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范化道路。  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自实施以来,就受到了全国上下的普遍重视,广大青年积极响应,热情地投入到这一轰轰烈烈的事业中。从铁路系统的职工,到校园内的大中学生,从工厂的干部,到农村的普通青年,不计其数的人们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仅1994年的暑假,在全国的山乡村寨就有几万支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在开展工作。青年志愿者行动何以在短短的时间里达到这样大的参与面,产生如此浓厚的群众基础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青年志愿者行动反映了全社会的一种强烈愿望。近些年,随着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经济的构建,在社会风气、人际关系上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更多地关注利益,更多地强调个体。此时,提倡无私的互助精神和协调的人际关系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之所以一出台就深得人心,首先就在于它适应了全社会对良好风气的强烈呼唤。  
    二、青年志愿者行动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良好运行是需要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和支援的,而这种保障与支援仅仅依靠政府提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社会的有关方面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青年志愿者行动不失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三、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诞生也符合新时期青年工作特别是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阶段社会环境特点和当代青年的特点要求开展青年工作不能离开青年参与的积极性;二是青年工作包括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共青团关起门来包打天下是不行的,完全用行政所赋予的职能,采取行政化的强制实施也是不科学的,团的工作要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志愿者行动满足了当代青年实现自我奉献社会的一种自觉追求,这种自觉追求正是青年参加志愿者行动的内在动力。明白了志愿者行动的动因,我们大概就会对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什么会如此深入人心不足为奇了。事实上,自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至今,青年志愿者行动在我国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有一些活动为社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向人们证明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青年志愿者精神。抗洪抢险救灾的战场可以看见高高矗立的“青年志愿者突击队”的旗帜;世妇会、全运会的会场内外更不乏青年志愿者忙而不乱的身影;他们有的深入城镇街区、居民院落,用欢歌笑语和热情服务为孤寡老人送去关心和厚爱———情暖孤残心;有的奔赴山村边寨,为失学儿童送去课本、文具,把知识和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穷乡僻壤———传承文明。还有一支强大的志愿者行动的劲旅———大中学生志愿服务队。他们从最初的助耕帮困到扫盲与科技文化活动,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到支教扶贫接力,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1995年暑期以来,全国累计有500多万大中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深入贫困农村,开展扫盲和科技文化服务。他们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广泛开展支教扫盲、新知识普及、科技推广、医疗服务、文化扶贫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为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总的来说,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都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和扶贫接力活动展示了现阶段我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新态势。所谓“一助一”就是一支青年志愿服务队或一名青年志愿者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提供定时、定内容的经常性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服务、家教服务、科技服务、科研成果整理、助耕助收等。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有特殊困难的老知识分子、老干部、归国老专家、见义勇为英雄和烈军属、伤残人、五保户及其他特困户等社会成员。据统计,从1994年3月团中央出台《关于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的意见》至1998年3月,全国“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已逾177万对(户),提供服务的青年志愿者人数达746万。这项活动的开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同时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服务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工作,密切配合《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的实施,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从1996年9月开始,动员了一批又一批有志有才青年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做贡献。此举对于营造“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现阶段所取得的成绩是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分不开的。1996年7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唐山考察工作时,深刻阐明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意义和宗旨,指出这项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对此寄予厚望,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参加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把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有这一切,都必将成为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强大动力,也预示着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过程中将大有所为。
    五、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起步较晚,所以在前进的路上,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资金不足是困扰青年志愿者行动深入、广泛开展的首要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在2995份团干部的问卷中,回答:“现在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1566人认为是资金不足,占总人数的57.91%。资金不足造成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所需的大量设施得不到保障,大大制约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由国家拨款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提供专项基金,到目前我国还未实行,与我们相比,国外的一些青年志愿者组织则有着较充足的资金支持。1992年,美国政府给“国家和社区委员会”(志愿者组织)7300万美元的拨款;1990-1991年英国的志愿者服务预算为441万3千英镑;1992-1993年,香港社会福利署向160个志愿者机构提供17.6亿港元的资助。还有加拿大、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政府也为志愿者服务提供可观的经费。因而,解决经费问题已成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紧要呼声。(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组织结构比较单一,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青年参与的迫切愿望和呈多样化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志愿者行动都统归各地的志愿者协会负责,而志愿者协会接受相应的共青团组织的指导,由于受到物力、财务以及诸多因素的限制,组织起活动来比较单一,仅仅局限于“人对人”的服务,还没有扩展到诸如“人对自然”的服务等领域。这样,个人的选择余地就相对狭小一些,不容易调动起很多青年的积极性。与之相比,国外的许多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如美国有专门的志愿人员介绍所,想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员可以在介绍所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服务项目。若对环境科学感兴趣,他就可以到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工作;若关心社区的医疗健康事业,他就可以到保护健康办事处工作。总之,大力发展青年志愿者的分支机构和辅助机构,以调动起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也是摆在青年志愿者发展道路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青年志愿者素质还有待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改进。对于这一点,国外的许多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在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青年志愿组织每年都会抽出很长一段时间对新成员进行培训,以便使他们知道在服务过程中应如何去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我们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一是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应采取招募的方式把那些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青年吸纳到志愿者队伍中来,通过业务培训和实践交流不断提高青年志愿者的整体素质。二是干部队伍建设。要把那些热心志愿者活动,熟悉志愿者工作,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才能的干部选拔到管理、指导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岗位上来,以形成志愿者行动的骨干力量,使志愿者行动更加有序健康发展。总的来说,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现阶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其益处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它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我们相信,随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日渐成熟,必将更加深入人心,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青年志愿者行动也一定会以更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对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趋势的展望。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成熟化、法制化,青年志愿者行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何种姿态迈入21世纪成了众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下个世纪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呢?我们认为,中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下个世纪将沿着法制化、规范化、成熟化、国际化的轨道健康发展,并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青年志愿者行动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将青年志愿者行动纳入国家法律体系,这是许多国家在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中摸索出来的一条成功之路。如在新加坡,许多从事志愿服务的机构均为法定机构,政府支付其雇员部分或全部资金,并允许在社会上开展募捐活动。菲律宾法律则规定,各级立法机构必须至少有一名负责青年事务的议员。所以,确立青年志愿者行动及其组织的法律地位,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大势所趋。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对此已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在16-18岁未成年人中开展成年教育活动的决议》中规定16-18岁中学生每年至少完成志愿服务48小时;在九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呼吁要为志愿者提供法律保障等。可见,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法制化在我国已见端倪。  
    二、长期困扰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资金不足问题将会不断得到解决  资金来源将由单一的工贸企业的赞助转向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赞助、海内外企业和个人捐赠、志愿者捐款、通过创办实业自筹等多种渠道。近年来,随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兴起,志愿者行动帮助政府解决了许多“政府所不及,社会所急需,志愿者所能”的问题,引起了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资金、物力上的大力支持。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在各地兴建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中,都程度不同地得到了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以活动资金为例,服务站的资金来源靠上级团组织拨款和社会赞助的占全部资金的一半以上,日益成为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当然,仅靠政府资助是不行的,因此,各地的青年志愿者机构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索出一些新的路子。像河南油田团委根据他们制定的“广开财路,壮大实力,力求自转”的目标,创造了“实体加服务”的机制和“有偿加无偿”的模式,使河南油田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既健全了网络,又壮大了经济实力。油田的钻井雷锋亭把换液化气罐、买粮、家教和保姆介绍等26项综合性志愿服务项目作为志愿者行动的主要活动方式,把经营日杂百货、文体用品、图书、玩具等11个有偿服务项目作为无偿服务的补充。这样的做法深受群众的欢迎,同时也达到了“以亭养亭”的目的,基本上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总之,随着各地政府对青年志愿者行动重视程度的日渐加深,各地青年志愿者组织探索出来的各种解决资金来源办法的日益成熟,我们相信,困扰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资金不足问题必将得到妥善解决。  
    三、青年志愿者行动将向着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方向稳步发展  对于这一点,早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之初,团中央书记处就强调,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必须注意机制建设。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的事业,必须以办事业的精神和社会化的方式操作运营,始终坚持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并举的方针,以有效的机制来保证活动扎实持久地推进。1995年5月3日,宋平同志在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克强的陪同下,视察中国青年志愿者海淀服务站时指出:“今天看了海淀区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感到这是使志愿者行动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的有益尝试……”。1996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又下发了《关于青年志愿服务的五个规范性文件》,对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表彰奖励、服务组织的建立、青年志愿者参与大型文体活动、参加抢险救灾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些都表明,青年志愿者行动将会日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  
    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服务体系将日臻完善,服务面也将大为扩展  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它基本上由六个子系统构成,包括价值系统、组织系统、功能系统、运行系统、资金系统和设施系统。由于我国目前条件所限,这六大系统之间还没有完全协调一致地运转起来,不过,我们深信,随着志愿者行动的进一步规范化,这六大系统一定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高效地运转起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服务面也必将向纵深方向、向科技领域拓展,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  
    五、随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进一步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评价机构将应运产生  志愿者活动的效果如何?需要有一个公正的评价,要建立良好的奖励与惩罚制度,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当然这个评价机构应该是一个有着广泛代表性的包括社会各界人士在内的,而且作出的评价应是一个包括社会评价、党政评价和青年评价在内的完整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志愿者活动的全面发展。  
    六、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将走上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国外的志愿者活动模式它将仍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志愿者服务工作是一项超越种族、超越信仰、超越国界的国际性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国际意识,在推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国外有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和有效经验,这有利于提高我国志愿服务工作的水平,最终使我们的工作走向世界,实现与国际接轨。实现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国际接轨也是实现我国青年工作与国际青年工作接轨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切入点。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切忌盲目接轨,而是要考虑我国的国情,要保留自己的优点、长处,要创建中国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树立为人民服务道德观的生动课堂,是共青团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的重要途径。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存在与发展必将对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保驾护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