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期
探寻文化脉络 凝聚实践力量
——城市建设学院“秦风文蕴”实践团开展探索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动
为深入了解区域文化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秦风文蕴”实践团踏上了以此为主题,覆盖多领域、跨区域的实践活动,在点滴行走中串联起秦皇岛及周边的文化图景,在观察与思考中开启了一段充实而富有意义的探索之旅。
深探港城寻文脉,循迹而行悟底蕴
实践团首先深入秦皇岛市图书馆感受文化氛围并了解文献资源分布,随后在专业教室高效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整理、调研规划和问卷设计等准备工作。紧接着,团队密集走访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原著公共图书馆、海港区图书馆、燕山大学图书馆,通过与工作人员交流,系统考察了不同图书馆的馆藏特色、服务模式及其文化传播作用。在后期,成员们将焦点转向历史文化,先后探访了中国长城博物馆、王家大院、镇远镖局、闯关东馆、山西会馆以及天下第一关等场馆,通过雄伟的古迹、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史料,深刻领略了秦皇岛地区厚重的历史积淀、多元的民俗风情及其作为古代军事要塞的磅礴气势,深化了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整体认知。
昌抚两地续行程,馆阁深处览新篇
实践团的行程还延伸至昌黎县与抚宁区。在昌黎县,成员们依次探访了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物标本馆及昌黎校区图书馆,不仅了解了当地文化建设成果与群众文化活动,也通过展品认识了昌黎的发展历程,并观察到高校在融合文化与科研方面的实践。转赴抚宁区后,团队重点走访了当地的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直观感受了该区域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领略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工业人文多元览,山海之间品风华
实践团随后将视野拓展至秦皇岛市区的工业、历史与北戴河的自然人文景观。在市区,成员们参观了电力博物馆、玻璃博物馆和市博物馆,通过展陈了解了秦皇岛在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技术进步以及整体的历史文化脉络,并在开滦铁路风情街感受了铁路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魅力。来到北戴河后,实践团探访了北戴河图书馆、秦行宫遗址及鸟类博物馆,在遗址追溯古代帝王行宫的历史印记,于鸟类博物馆认识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保护成果,并通过图书馆体验了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自然风光与人文积淀的交融中获得了独特的体验。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秦风文蕴”实践团通过走访众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深入了解了秦皇岛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工业发展历程,更在实践中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社会治理进基层 青春聚力正当时
——教育学院“乡·遇基层服务团”开展服务基层实践活动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乡·遇基层服务团于2025年7月4日深入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梨园村,开展为期十二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为乡村地区带去新的活力与发展思路,以青春力量赋能社会治理,在实践中践行使命担当。
文化润心,青春笃行
为了加强大梨园村的文化建设,乡•遇基层服务团在村委会及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进行了布置大梨园村文化墙的工作以及村庄补漆的便民服务。成员们围绕着整个大梨园村进行文化墙的绘画,通过绘制文化墙,凝聚广大村民的思想和智慧,不但能起到助推基层群众发展的作用,更是给村庄增添了别样风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提升村民生活环境的舒适度。
入户走访,服务暖民
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了入户走访实践行动。此次走访前往大梨园村村民家,开展全覆盖、无遗漏的走访工作,对驻村工作队进行了广泛宣传,同时完善团队的实践内容,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实践任务。在此次走访过程中,成员们积极与村民进行沟通,了解当地村民的生活状况、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家庭困难程度,同时做好记录,便于之后的总结工作。通过调查发现,村里空巢老人较多,年轻人大多数在外打工,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更需要照顾好老年人的想法,这为团队之后的实践积累了经验。
深耕乡村,共谋振兴
实践团积极参与到驻村工作队的基层锄草工作和农活劳作中,并继续开展实践活动“爱心暑托班”,深入融入乡村中。通过亲身实践,成员们更加理解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农务劳作的艰辛,与学生更深入地沟通交流,充分积极地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贡献青春力量,为后续的实践情况奠定了基础。
乡·遇基层服务团的社会实践活动既为乡村解难题、增活力,提升治理效能,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扎根基层的成长平台,更以实际行动感召更多青年参与,汇聚青春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让和谐温暖的社会氛围在乡土间愈发浓厚。
寻访红色足迹 激活红色乡村
——城市建设学院“河北科师·ING设计团队”开展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实践活动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河北科师·ING设计团队以“寻访红色足迹,激活红色乡村”为主题,开展了为期多日的红色历史资源调研与场景设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抗战遗址、生动还原英雄事迹,将沉睡的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红色场景,进而以文化赋能驱动乡村旅游与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乡村振兴新路径。
溯源旧址,寻访史迹
实践团与秦皇岛电视台记者、花厂峪村支书在村委会举行首次座谈,确认现存红色资源分布,包括长城阻击战遗址、交通员故居、堡垒户旧址、战地医院、秘密交通线、赵清故居、美育中心等7处,同时梳理出资料碎片化、部分遗迹标识不清、历史细节缺失等问题。
同时与村干部及老党员代表对接,明确“保护历史原貌、功能适度升级”为总体原则,并将7处节点列为后续测绘、建模、场景设计的核心对象,确定口述史采集对象名单与线路走向。
实地测绘,精准拾遗
实践团成员们带着相机、速写本和测绘工具,深入村庄的各个红色场景,从不同角度记录重要历史遗址建筑的细节。无人机升空拍摄全景,速写本上勾勒出房屋山墙的砖缝肌理,测绘工具精准测量每一处细节。尽管阳光炙烤,汗水滴落,但大家依然专注地记录,力求将战场、居所和生命印记精准锚定于图纸。
数字重构,红色重生
实践后期,实践团将实践地点转移到办公室,开始将前一天的实地测绘成果转化为数字形式。大家在电脑前将手绘草图转化为严谨的矢量轨迹,美育中心的窗间距、赵清故居的砖缝肌理等细节被精准地转化为数字参数。指导教师耿老师在课桌间指导,帮助同学们解决软件操作中的问题,红色记忆的骨架在数字空间逐渐清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七份PDF图纸汇总完成,红色历史遗址的数字模型初具雏形,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了准备,期待为这庄严的骨架注入更多血肉与温度。
成果整合,圆满收官
实践团在花厂峪村委对为期一周的调研数据进行集中整理,成员们首先绘制完成红色历史遗址1:500场地总平图,准确标注7处核心遗迹及其相互关系。随后,借助三维建模与渲染技术,生成红色场景效果图,复原历史建筑及周边地貌。另一组同步整理测绘表、口述史及影像资料,编制PPT汇报文件并撰写《花厂峪红色历史资源调研报告》与实践总结。目前,全部成果已移交村委会,作为后续保护与利用的基础资料。
河北科师·ING设计团队经过十天紧张而有序的实践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这些成果不仅是对花厂峪村红色历史遗址的全面记录与呈现,更是实践团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有力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