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重要通知 青春动态 院系新闻 上级精神 返回首页
  首页 > 理论学习
一个与年迈的养母相依为命的弃婴——秦皇岛日报
【发布日期: 2008年11月15日 00:00】

——摘自《秦皇岛日报》2008年11月12日B2版
一个与年迈的养母相依为命的弃婴,一个用瘦弱的双肩担起家庭重担的女孩儿,从来没有泯灭心中对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奇迹般地考上了大学。依旧是旧衣服,依旧是窝头、咸菜,但她高昂着头,做生活的强者。她始终怀有一颗孝敬、感恩的心,带着年迈的养母在秦皇岛完成大学学业。
                                                   
10月7日下午4点半,付华简单收拾了一下东西,带着英语和数据库基础理论两本书,坐上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校区开往昌黎校区的通勤车。付华是这个学校计算机系大二的学生,在一个多月以前,系里的学生刚刚由昌黎校区搬到秦皇岛校区。她的目的地是昌黎校区家属院西院2排7号——在那里,有她的养母。
    从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的付华,与养母相依为命15年之后,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在学校的帮助下把养母从老家沧州市青县靳刘庄接到了身边,接到了秦皇岛,她要带着74岁的养母上大学。
养母给了她生命和母爱
小小年纪挑起生活重担
对赵秀荣老人来说,一切都起源于1987年的那个冬天。也许是上天的怜悯,一直没有孩子的她在晚上6点多钟时在家门口发现了一堆柴禾,柴禾轻掩下有一个还没有剪掉脐带的女娃。用手探一下口鼻,感觉不到气息,只有身上还有点热乎气儿,已经52岁的赵秀荣用身体暖了一个晚上,到第二天凌晨,女娃开始哇哇地哭了。
    从此,她有了生命,有了爱,有了家。
    变故发生在1993年,付华的养父患肺癌去世。家中唯一壮劳力的离去,使这个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面临绝境。为了支撑这个家,赵秀荣不仅要做饭、喂牲口,还要像男人一样下地做农活。家境的窘迫使得付华早早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在她12岁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就开始打零工——为村里边的针织厂拆卸领子,拆一件的报酬是3分钱。小学期间,“孩子就能牵着牲口帮我做地里的活儿了”,赵秀荣不无骄傲。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付华的个子长高了一些,她在脚下垫上两块砖头,刚刚够到机器,她可以做纺织了,收入也比拆卸领子多了一些,一个月她就挣了200元。
    不幸接踵而至。付华上初二时,赵秀荣因为过度劳累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病来得急,害怕孩子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赵秀荣把付华叫到床前将情况说明,“我现在这个样子不能拖累了你,你去找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吧。”
    付华没有离开自己的养母。15岁的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这个家。那段时间里,付华的时间只能如此安排:天不亮就下地收拾薄田,回家做早饭,伺候母亲吃饭、吃药,跑去上学,中午和晚上除了做饭、照顾母亲吃药之外,还要清洗不能控制大小便的母亲的衣被,学习的时间被挪到了深夜。
    除了每月母亲的低保和薄田,这个家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来源,付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打工,在餐馆刷盘子洗碗、在企业做零工、辅导孩子功课、散发广告传单······
    虽然这个家贫穷得只剩下贫穷,但正因为一张白纸般的贫穷,使她得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也深悟到了亲情比天高、比海深。
    没穿过一件新衣服,一日三餐窝头、咸菜。但坚持、坚强、执著的小付华始终没有丢下课本,没有放弃萌芽在心头的对美好、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她要考大学、上大学,她要改变命运,要让养育了她的养母过上好日子。
    2007年,在乡邻不太相信的目光中,她离开生活了20年的小村庄,来到了秦皇岛,成为一名自豪的大学生。
淡定面对困苦生活
感恩母爱不离不弃
“我上大学,母亲怎么办?”付华的第一学期就是在这种煎熬下度过的。她把母亲托付给邻居照顾,自己每个月坐火车回去看一次。每一次回家,她都把打工挣来的钱买成营养品和药品带回去给母亲。在家里,她给母亲蒸熟够吃一个月的窝头之后,再给自己蒸一大包窝头——这是她在学校的伙食,用开水一泡,就是一顿饭。
    “付华的菜就是两样:一个是咸菜,她在昌黎农贸市场批发,买的多就便宜;一个是豆瓣酱,就在学校门口的超市买,买之前看一眼重量和价钱,哪个合适就买哪个。”刚入学和付华一个宿舍的丁叶说。
    学校发现付华的境况后,在2007年的下半年启动了对她的资助和帮扶,特意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给予全部特困生资助和优惠条件。
    “能不能把孩子的母亲接过来?”这个想法一被提出,就获得学校领导老师的一致赞同。
    张志诚是计算机系学工办的老师,尽管早就有心理准备,但当他亲眼看到赵秀荣和付华的这个家时,心脏有问题的他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眶,一把拿出7粒速效救心丸放到了嘴里。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原本的土房已经不能住了,村里为赵秀荣借了间民房;老太太浑身是泥嘎巴,直不起腰来;锅台的颜色早就看不清了,旁边放着的窝头硬邦邦的;炕上只有一床被、一个枕头,摸上去又硬又冷。如果说还有一些“亮点”,那就是墙上贴着付华在初中、高中时获得的各类获奖证书,有三好学生的,有优秀学生干部的。
    赵秀荣从老家带到昌黎的只有4样东西:一条见了谁都欢喜地直摇尾巴的小狗,一个挂钟,一床被子和一个木箱。
    这只被付华捡来已经10年的流浪狗,在青县付华不在家时是赵秀荣老人的伴儿。从外表看去,尽管这只狗的毛乱蓬蓬的,但精神劲十足,奇怪的是,它的饮食习惯与别的狗不同:喂它肉或骨头,它闻一下就扭头走开。“它从来没有吃过这些肉啊骨头啊什么的,从一捡来,我们就喂它吃用开水烫过的麸子。”付华对记者解释说。
    尽管住房已经足够紧张,学校还是想尽办法腾出两间房。
    付华很知足,她庆幸母亲虽然年逾古稀还能和自己相依为命,她感谢上天给了孝敬母亲的机会,在这个临时的家里,除帮助母亲饮食起居外,还拿出向老中医学习的针灸、按摩技术,为母亲做护理。
    对付华来讲,带着养母上大学,不仅仅是省下了来回到青县的54元火车票钱,更重要的是自己能随时照顾年迈的母亲。
苦难化为精神财富
拥抱生活笑迎旭日
    苦难变成了付华的精神财富,成了她坦然面对生活、执著追求美好的原动力。
如果生活给予的磨难是一种锻炼的话,那么付华毫无疑问是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海燕;如果把所有的苦痛比喻为山峰,付华已经站在了山顶。大一的时候,坚强的付华因为表现出色,被推举为班长、系学生会副主席、院学生会干事,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实际上我挺喜欢哭的,但是哭过之后,问题该怎么面对还是怎么面对,哭完之后就没有事了。”付华说,“我没有想过怨恨,怨恨又能够怨恨谁呢?老天实际上已经对我很不错了,我活着,有母亲和我相依为命,有这么多人关心我。”
    学院团委书记李艳坡对付华的评价是:懂事,能干,自立,开朗,感恩。“苦难击不垮这个阳光一般的女孩。她的身上有着太多难得的品质,每一代年轻人里都有非常出色的,我们很庆幸付华在我们学校,这对同学们来说,是活生生的例子:你遇到的所有问题和付华的比起来,还算是问题吗?”
    在付华的宿舍,她的洗脸盆是最简单的,里边只有一小袋洗衣粉、一把梳子、一管牙膏、一袋洁面乳和一袋“郁美净”,脸盆的一侧有了不短的裂纹;付华床铺上的被褥和毛巾被,看得出来已经用了很长时间;付华秋季的外套只有两件,冬天的衣服“还不知有多少”,因为“都是同学老师送的”;付华的伙食还是一如既往:咸菜、粥、馒头。可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没有磨灭付华对生活的那一份热爱: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除非自我放逐,世界不会放弃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