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七旬养母上大学——河北日报
【发布日期: 2008年12月25日 00:00】
【人物名片】
1987年出生的她,是一个标准的“80后”。
面对窘迫的家境、瘫痪的养母,爱笑的她选择了微笑着面对生活,独自支撑起这个残破的家。
上大学了,她就把养母带在身边。
穿了六七年的裤子还在穿,吃的是咸菜和馒头,但她却用打工挣来的钱给母亲买来营养品和药品。
再艰难的生活,也不能让她割舍那浓浓的“母女情”。
付华
带着七旬养母上大学
——摘自《河北日报》12.8日第9版
21岁的付华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大二的学生,今年6月,在大学第一个学年即将结束之际,她在学校的帮助下,把养母从老家青县接
到了身边,开始带着74岁的养母上大学。
付华和养母赵秀荣的“母女缘”开始于21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
1987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沧州青县靳刘庄,一直没有孩子的赵秀荣发现家门口多了一堆柴火,柴火下面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女婴。
赵秀荣用手探一下口鼻,感觉不到气息,只有身上还有点热乎,已经52岁的赵秀荣用身体暖了一个晚上,到第二天,女娃开始哇哇地哭出声来。赵秀荣的老伴付长金给孩子取名“付华”。
1993年,付华的养父付长金患肺癌去世。家境的窘迫使得付华早早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在12岁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就开始打零工———为村里边的针织厂拆卸领子,一件的报酬是3分钱。
付华上初二时,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赵秀荣因为过度劳累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病来得急,害怕孩子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赵秀荣把付华叫到床前将情况说明:“我现在这个样子不能拖累了你,你有自己的亲生父母,不妨找找看。”
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付华已经明白了自己的身世,自己的母亲年龄这么大,自己这样小,里边一定有隐情。“妈,你都病成这个样子了,我找他们干嘛?”付华没有离开自己的养母。15岁的她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这个家。
付华说只有三件事会让自己害怕:一个是母亲的病情有反复;一个是下雨———老家的土房子随时都有塌的可能;再一个,就是老师生气。
母亲生病后,付华天不亮就下地收拾庄稼,回家做早饭,伺候母亲吃饭、吃药,跑去上学。中午和晚上除了做饭、照顾母亲吃药之外,她还要清洗不能控制大小便的母亲的衣被,学习的时间被挪到了深夜。
除了每月母亲的低保和种庄稼的收入,家里没有任何其它经济来源。付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打工,在餐馆刷盘子洗碗、在企业做零工、辅导孩子功课、散发广告传单……因为贫困,付华将自己的生活费用压到最低,吃饭只吃馒头和咸菜,衣服是邻居和同学们送的。
就这样,一直到2007年高考,付华考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通过青县教育局、红十字会和爱心企业的资助,她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上大学,母亲怎么办?”付华的第一学年就是在这种心理煎熬下度过的。
她把母亲托付给邻居照顾,自己每个月坐火车回去看一次。每一次回家,她都把打工挣来的钱买成营养品和药品带给母亲,自己在学校食堂,不管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每一顿饭的内容几乎相同:咸菜或者豆瓣酱,馒头,稀粥。“付华的菜就是两样:一个是咸菜,她在昌黎批发市场批发,买的多就便宜,一个是豆瓣酱,就在学校门口的超市买,买之前看一眼重量和价钱,哪个合适就买哪个。”刚入学和付华住一个宿舍的丁叶说,“这还算是不错的呢,刚入学2个月的时候,付华每次回青县老家,都带回一大包自己做的玉米面窝头,在学校用开水泡着吃。”
从小到大,付华只穿过两件新衣服,除了小学时买的那条裤子之外,就是入学的时候学校统一购买的系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了解到付华的困境后,今年6月,帮助付华把养母从老家青县接到了她身边。对付华来讲,这不仅仅是省下了到青县的火车票钱,更重要的是以后可以方便地照顾年迈的母亲了。
如今她除了料理母亲饮食起居外,还开始向老中医学习针灸按摩技术,她希望可以通过针灸让母亲重新站起来。
上一条:谭之平同学先进事迹
下一条:付华:背着养母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