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期
扎根基层办实事 青春服务暖人心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炬火践行团开展服务基层社会实践活动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炬火践行团的八名成员走进社区,走入乡村,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核心,围绕科普赋能、助农惠民、社区服务三大方向,开展了物理知识科普、助老收割、社区清洁、老人慰问及互动活动等系列行动。通过近距离服务基层,既为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让团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为社区贡献了力量,更深刻理解了“社会服务”的内涵。
社区敬老与环境共建
实践团成员前往青馨社区清理绿化带垃圾,改善居住环境,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随后,他们陪社区老人聊家常、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还与老人们在社区广场一起练习太极拳,从基础的抱拳、云手等动作学起,老人们耐心纠正姿势,现场笑声不断。
成员们还拜访了青馨社区的一户高龄老人,围坐在一起为老人宣读党章,仔细倾听老人回忆岁月故事。结合老人经历,分享身边党员办实事的案例,让“党的温暖”通过家常话走进大家心里。
菜园里的暖心帮扶与红色传承
实践团成员聚焦乡下独居老人体力不足的难题,深入菜园展开帮扶,有人踮脚采摘架上的黄瓜、豆角,有人蹲身采收垄间的茄子、辣椒,小心避开菜叶上的露珠;采摘后,大家跟着老人学习分拣,稍带虫眼的菜叶用来喂养老人家中的鹅群。劳作间隙,队员们跟张爷爷齐坐在沙发上,听张爷爷给大家讲起过去的故事,他指着党章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字句说:“这不是空话,就是咱干活时多想着别人,能搭把手就搭把手。”阳光下,菜畦旁的“微党课”让大家对“初心”有了更实在的理解。
在动手实验中发现奇妙
在文昌里社区,实践团针对儿童新增一系列贴近生活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们在玩中探索科学原理:升国旗,连通器,小台灯,磁力小车,虹吸实验,浮力实验,自制简易饮水机小实验,压力实验这些实验,活动结束后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实验材料包,为工人南里第二社区的儿童设计了一系列充满探索性的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与观察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如磁力小车,指南针,电动小风扇,麦克斯韦滚摆,消失的颜色,人造雪,液体分层,色彩接力,拉不开的本。这次活动所做的实验像一个个“科学触点”,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不仅学到知识,更养成“遇事爱问、动手尝试”的习惯——这正是科学启蒙最珍贵的价值。
在社会实践中的一次次弯腰采摘、一句句党课故事、一遍遍耐心讲解、一招招太极动作、一袋袋打捞河流垃圾的过程中,成员们体会到“服务社会”的真谛——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对“他人需求”的敏感,对“能做些什么”的自觉。未来,炬火践行团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用青春力量扎根大地,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为民服务”的生动注脚。
用绿意传递温暖 以行动守护家园
——艺术学院“薪火植缘”暑假实践营开展乡村生态帮扶实践活动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薪火植缘”暑期实践营将目光投向了青龙大巫岚镇陈台子村,这里不仅生态资源丰饶,苹果、板栗、玉米等物产丰硕,更有着珍贵的红色记忆,爱国教育基地与众多革命景点静静矗立。为了让这片土地被更多人知晓,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实践营的师生们带着设计、绘画等专业技能走进陈台子村,从校园出发,用创意为村庄焕新添彩。
初抵实践地,锚定实践航向
一群怀揣热忱的实践队员踏上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陈台子村的土地,拉开“青春作伴乡村行”实践帷幕。从学校出发,成员们乘校车奔赴,抵达后,与村工作队、村委会座谈,在交流中,陈台子村的基本面貌、红色底蕴与生态脉络缓缓铺展——那些红色历史的回响、生态资源的分布,成为团队后续行动的“密码本”。
选定闲置民房为驻地,成员们迅速融入居住环境,召开团队会议,明晰实践方向,任务精准分配,安全事项重申,让初来乍到的陌生,化作齐心奋进的动力,团队与陈台子村的联结,自此扎实起步。
探红色遗迹,绘就导视新篇
实践营聚焦“红色遗迹调研与导视设计”,成员们兵分多路,奔赴燕山游击队旧址、藏枪洞等革命遗迹。历史调研小组,走访当地老人,从岁月沉淀的讲述里,打捞革命遗迹的过往,那些烽火岁月的故事、遗迹现状的细节,被一一记录,遗迹周边地形、建筑尺寸精准测量,绘制的草图,成为导视设计的“地理坐标”。
设施制作小组,依据测绘数据与红色文化元素,开启导视立牌的创意设计,用镜头与文字,留存调研足迹,革命遗迹实地调研完成,让红色记忆,有了可视化、可触摸的承载,为后续文化传播筑牢根基。
筑导视系统,拓数字化传播
实践营成员以简易防腐木、喷绘材料为原料,手工雕琢导视立牌,切割木材、安装支架、喷绘图文,5块饱含匠心的立牌成型,红色遗迹位置与二维码融入其中,成为串联历史与当下的纽带。他们将红星、树叶等元素嵌入导视牌,让其与村庄特色相融,对红色遗迹进行再次归纳总结,剪辑出1-2分钟短视频,把视频与图文资料上传,测试二维码跳转,数字化传播链路打通。让陈台子村红色文化,有了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船”与“桨”。
塑公共设计,激活乡村活力
随后,实践营成员设计“红绿陈台子”IP形象立牌草图,用回收木材打造立牌框架,接力彩绘,让IP形象鲜活呈现,深挖本地特色植物、农产品元素,拍摄成影片,保留生态资源原始化,便于宣传陈台子村的农产品,提高其知名度。在彩绘完成之后,他们还相继为木板涂上一层防水漆,并开始组装木材,为后续的安置做准备。
从初遇陈台子的忐忑探索,到红色遗迹调研的历史回溯,从导视系统搭建的文化赋能,到推广的活力激活,“薪火植缘”暑期实践营以青春之智、青春之力,为陈台子村红色传承与生态发展,注入新动能。青春赋能乡村的故事,还将在一次次实践中延续,陈台子村的“红绿”篇章,也将因更多青春力量汇入,书写更绚烂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赴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让青春在乡土大地,绽放更耀眼的光。
以青春之力 焕长城文化华彩
——艺术学院“艺脉相城”实践团开展传承长城文化实践活动
在炎炎暑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艺脉相城”暑期实践团,在四位指导老师带领下,紧扣长城文化主题,开展为期十天的多元实践活动,勇担文化传承使命。
走访调研:探寻长城文化根脉
实践团深入角山长城、老龙头、天下第一关等景区,仔细观察建筑构造,了解其军事战略意义,倾听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从地理、军事、人文等多维度研习长城文化知识,探寻其深厚底蕴。
同时,实践团成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快闪文艺展演,古筝专业同学现场演奏《黄河》《东方红》《翠语》等经典曲目。《黄河》激昂澎湃,如黄河水奔腾,点燃现场气氛;《东方红》庄重悠扬,传递出深厚的情感与敬意;《翠语》轻柔舒缓,仿佛将人带入翠林幽境。演奏间隙,成员热情邀请游客尤其是小朋友体验弹奏,在“听觉”与“触觉”双重感受中,让传统音乐与长城文化交融,为古老长城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博物馆文创活动:创意诠释长城魅力
在长城博物馆,实践团开展了大漆文创活动。在活动现场,大漆文创作品有序陈列,色彩斑斓的漆扇制作过程充满趣味,不同颜色大漆撒入桶中,搅拌晕染出绚丽花纹,扇子浸入后拥有独一无二纹理,小巧的钥匙扣、书签等也尽显大漆工艺魅力。活动设置了互动区,提供空白书签供游客体验大漆制作,葫芦岛著名书画家王大可被吸引,挑选书签挥毫泼墨,将书法与大漆工艺融合。小朋友们在队员指导下,制作出充满奇思妙想的大漆书签和漆扇,眼中满是兴奋自豪。同时,实践团成员耐心讲解大漆工艺历史渊源、制作流程及文创产品文化内涵,让游客从多维度感受文化魅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
文化对流:对话长城守护者,汲取守护精神
实践团拜访长城文化专家张鹤珊老师,围坐倾听他守护长城的经历。张老师多年如一日,穿梭于长城的砖石之间,风雨无阻地巡查、记录长城的状况,制止破坏行为,向游客宣传保护知识。他讲述着在守护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恶劣的天气、陡峭的山路,以及部分人对长城保护的不理解,但他从未动摇过守护长城的决心。
成员们与老师深入交流,如海绵汲水般吸收专业见解。张老师提到,长城不仅是雄伟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守护长城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民族的根脉。实践团成员从张老师的讲述中,深刻领悟到长城守护精神中蕴含的坚韧、执着与担当,丰富了对长城文化的认知。
文化宣讲:传播长城精神价值
实践团在各景区、社区及线上平台,从历史、建筑、军事、民俗等维度向游客、居民开展文化宣讲。成员们生动解读长城战略地位与文化意义,无论是山海关得名缘由,还是老龙头建筑智慧,都在讲述中鲜活起来;在北戴河车站社区,实践团为小朋友们带来别开生面的长城文化之旅。成员精心准备长城知识PPT,从长城来历、“建筑密码”,到文化瑰宝、长城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讲解,并设置诗词答题、绘画教学等互动环节。小朋友们专注聆听、踊跃抢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中,一幅幅童趣满满的长城画作诞生,长城文化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此外,实践团还将社区宣讲拓展至线上,通过拍摄宣讲视频,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同时,团队在宣讲中融入守护长城的动人故事,将长城守护者们不畏艰辛、默默奉献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全方位提升长城文化影响力,传递坚韧团结的民族精神。
“艺脉相城”实践团通过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对长城文化的理解热爱,更以实际行动广泛传播长城文化。未来,实践团将不断探索创新,让长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