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重要通知 青春动态 学院新闻 上级精神 返回首页
  首页 > 社会实践
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第二期简报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1日 20:48】

第 二 期


青春聚力护食安 “食”代先锋暖乡村

——食品科技学院“食”代先锋实践团开展食品安全普及实践活动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食”代先锋实践小队深入基层,依托食品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为乡村产业注入青春动能,搭建青年接触乡村、了解需求的平台;通过技术服务与调研献策赋能特色食品产业升级、守护食品安全;同时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奉献精神,厚植家国情怀,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中闪光。

乡野调研查隐患,食安守护进马庄

为了解乡村食品安全现状,“食”代先锋实践小队深入东山马庄村开展调研工作。实践小队成员分组行动,穿梭于村落的街巷与农户家中,通过随机访谈收集一手信息。在村民常聚集的树荫休憩点,队员们与闲聊的乡亲们拉起家常,了解到部分家庭因缺乏科学知识,在自制腌菜时盐分控制不当、储存食用油长期不更换等隐患;走进村头小超市,发现夏季高温下,散装饼干、糖果等食品的保存环境难以达到卫生标准;入户走访中,不少家庭存在生熟食材混放冰箱、餐具清洁消毒不彻底等问题。经过一天的细致调研,小队共走访20多户家庭和多家商铺,梳理出食材储存、加工卫生、食品保质期等五大类食品安全问题。

调研为后续开展针对性帮扶奠定了基础,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紧迫性,在实践中强化了责任意识与专业应用能力。

入户排查除隐患,食安科普进农家

为精准解决乡村食品储存安全问题,提升村民科学饮食意识,“食”代先锋实践小队在东山马庄村开展入户科普工作。实践团成员分组行动带着食品检测工具与科普手册走进村民家中,聚焦食品储存环节展开细致排查。队员们深入厨房、储藏室,仔细查看食材摆放情况,对生熟食材混放冰箱、腌菜坛密封不严、粮食囤受潮发霉等问题逐一记录,并用通俗的语言现场科普分类储存、干燥防潮等科学方法。遇到听力不佳的老人,队员们特意放慢语速、反复示范;针对留守儿童家庭,还额外叮嘱家长注意零食保质期和成分表选购要点。经过一天的入户工作,共走访数十户家庭,现场协助整改多处储存隐患,发放食品安全手册百余份。

此次活动不仅帮助村民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让科学饮食理念走进农家,队员们也在与村民的互动中提升了专业实践与基层服务能力。

科普下乡送知识,食安防线护民生

为提升乡村食品安全意识,用知识为村民筑牢饮食安全防线,“食”代先锋实践小队在东山马庄村开展了一场接地气的食品安全普及活动。

清晨,实践小队便分组行动起来。一部分成员走街串巷,向村民分发精心制作的宣传册,册子上图文并茂地展示着食品储存的关键要点与健康饮食的实用知识;另一部分成员则深入村民家中,结合前几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致讲解过期食品、生熟食品混用等问题的潜在危害。遇到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他们特意放慢语速、反复说明;面对年轻村民,便重点分享网购食品的辨别技巧,确保讲解内容贴合不同人群的需求。针对村里的孩子们,小队在村活动中心开展了集中科普。成员们教孩子们识别零食包装上的生产日期、QS标志,通过趣味互动引导孩子们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现场气氛活跃,充满了欢声笑语。

此次食品安全普及活动,不仅用接地气的方式将实用知识送到了村民身边,有效提升了大家的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实践小队成员在精准服务中体会到知识传递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基层的责任感与行动力。

“食”代先锋实践小队在东山马庄村的实践活动,从深入调研摸清隐患,到入户排查解决问题,再到科普宣传普及知识,用专业力量为乡村食品安全筑牢防线。以脚步丈量乡土,用知识服务群众,不仅让科学饮食理念扎根马庄,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乡村需求的理解。未来,小队将持续关注乡村食品安全,让青春力量持续赋能基层,为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青春筑梦沃野 实践赋能乡兴

——工商管理学院冀青梦想实践团开展探寻乡村振兴密码实践活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冀青梦想实践团以"探寻振兴密码,注入青春智慧"为主题,于2025年7月4日至13日深入秦皇岛市杜庄镇、昌黎县等地开展为期十天的实践调研。通过系统考察6个典型村落,举办3场专题活动,形成调研材料,团队以青年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

勾勒乡村振兴立体图景

实践团采取"点面结合"的调研方法,选取北戴河艺术村落、杜庄镇黑山咀村、吴家房村、山前村等不同类型乡村作为样本。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考察产业培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在艺术村落,见证“文化资源活化+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文旅融合模式;在黑山咀村,记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协同发展实践;在吴家房村,探索墙体彩绘IP转化的创新路径;在山前村,提炼“三力融合”的乡风治理经验。多维度的调研视角,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立体认知框架。

把握乡村发展痛点难点

基于SWOT分析和跨村比较,团队梳理出制约乡村发展的共性瓶颈。产业方面,存在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渠道单一、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人才方面,面临专业运营团队缺乏、青年留乡意愿不足等挑战;治理方面,需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村民参与机制不完善等难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资源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成为多个村落的突出短板,这些发现为精准施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探索青春赋能多元路径

实践团创新开展三大品牌活动:在前道西村举办“政策活水润乡土”宣讲会,通过案例解读、互动答疑等形式,让惠农政策听得懂、用得上;在昌黎经开区组织“党建红链赋能”座谈会,构建政校企协同机制;设计制作系列创意海报,以“AI+手绘”方式活化调研成果。这些实践既检验了理论认知,也探索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数据显示,政策宣讲直接惠及200余村民,收集有效建议37条;设计的村落卡通形象获得基层干部和群众广泛好评。

凝练振兴发展方法论

通过十天的深耕细作,实践团提炼出乡村振兴的三大核心逻辑:第一,特色发展是根本路径,必须立足资源禀赋走差异化道路;第二,系统协同是关键保障,需要政府、市场、村民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第三,文化传承是精神内核,要注重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文化符号产业化”“党建红链赋能”“微治理单元活化”等方法论,构建起“问题-对策-资源”三维分析模型,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彰显新时代青年担当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三个转变”:从课堂认知到田间感悟的认知转变,从理论思考到实践探索的能力转变,从观察记录到建言献策的角色转变。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村民增收的数字里、环境改善的细节中、文化传承的故事间。实践团不仅用脚步丈量土地,更用心灵感知乡情。

未来,冀青梦想实践团将继续扎根乡土、砥砺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锤炼真知、增长才干,以青春之我书写时代答卷。实践团将以调研成果为基石,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以青年智慧为纽带,搭建城乡对话平台,激发更多青年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以创新思维为引擎,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振兴模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活力。